close


image.php (3).jpg

 

 

夜裡4時許我悄悄收拾完流理台上的東西,上床開始看最後一本功課,《蒙馬特遺書》,5點半我進行到p.86在吞嚥困難的感覺逼迫下忍不住起床,天色將明未明,我遂煮了一壺茶,走進書房打開電腦,把邱妙津強力灌入腦內的豐沛情緒和偏執給釋放一些出來。

 
於是6點到7點之間,我在Google搜尋到987筆有關邱妙津的網頁,一邊察看一邊恍神,以為對面大樓屋頂有貓在牆延遊走,等我全部關閉網頁視窗之後,天色已經大亮了。是個陽光晴明的標準夏天清晨。
 
第一次讀邱妙津時還在念大學,時報的藍小說紅小說是我當時偏愛的兩個系列,那一年出了《鱷魚手記》,被我囫圇吞下,並且產生某種變革性的意義;而後我去找了聯合文學之前出的短篇《鬼的狂歡》,不到一年邱妙津便死去了,驚愕之外同年聯合文學又出版了中篇《寂寞的群眾》和她最後一本書,《蒙馬特遺書》。
 
多年以後我再循著往年的路徑,重毒《鱷魚手記》然後《鬼的狂歡》然後《寂寞的群眾》和《蒙馬特遺書》,仍然如同青澀歲月當年我所經驗的一樣,《蒙馬特遺書》好令人過不去,你在閱讀的同時要強抑住反胃的生理作用,還不打緊,真的無法一口氣不喘地將這本書消化完畢。
 
她的人生,好令人難過。
 
太多文字想要跳出腦中,但都蕪亂紛雜,我只好一直逃避,跑去再倒一杯茶、上上廁所、翻翻黃碧雲、打開以前沒寫完的檔案(沒訂正完排版又把檔案close掉),搞了半天像家裡那隻每每對塑膠袋欲拒還迎的小貓,最後還是回到電腦前來面對我想要拋出的這些,隻字片語。
 
網頁上絕大多數討論的是《鱷魚手記》和《蒙馬特遺書》,《鱷魚手記》尤其被視為當代女同論述的文學標竿而被廣泛地列為文學科班或非文學系所讀書討論的書目之一,《鱷魚手記》當中所引涉的諸多象徵代碼如「鱷魚」、「拉子」、「賈曼」之類的名詞在女同討論間不斷地被運用著;而提及《蒙馬特遺書》的篇章則大多著重於邱妙津1995年在法國的瘁逝。
 
我狗仔隊一般查遍了網頁,對於邱妙津的死亡大約都只有一句兩句話的敘述,關鍵詞大約如「法國巴黎」、「水果刀」(或說尖刀)、「刺入心臟」、「26歲」之類,另外還查到令人不太明白的「邱妙津」出現在90年的公視捐款名單上、某不知名海外會議上也看到「邱妙津」的名字,我大概是著魔了又恢復像之前寫小池真理子一樣瘋狂查詢任何一條線索,希望哪邊可以告訴我,關於她的死亡的秘密。
 
然後摸索出關於生命這大哉問的秘密。
 
所以反正睡不著,來說我看到的邱妙津。
 
《鬼的狂歡》收錄〈臨界點〉〈囚徒〉〈離心率〉〈鬼的狂歡〉〈玩具兵〉〈柏拉圖之髮〉6個短篇,中篇小說集《寂寞的群眾》收錄〈哈──啾〉〈馬撤羅瓦解斷簡〉和〈寂寞的群眾〉3個中篇,先不論各篇章裡有幾分隱喻,其中只有〈柏拉圖之髮〉是明顯的、出櫃的表現。《鬼的狂歡》的6個短篇依序是邱妙津1988年2月到1990年8月的作品,《寂寞的群眾》
沒有文後的日誌,只附註了〈寂寞的群眾〉是「1990年第四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中篇推薦獎」。你不難想見邱妙津在生活中對於性別認同的反覆拉扯,如同在《鱷魚手記》中記述拉子幾經自我磨折、與體內男女本尊拉踞撕裂後,才統整出對外發聲的勇氣。
 
其後《鱷魚手記》於1994年5月初版、1995年5月是《蒙馬特遺書》。

《鱷魚手記》多年來是我相當喜歡的一本小說,邱妙津在書中妙語如珠,極盡殘忍之能事調侃自己與無聊的世界,一句句命中靶心;這本書裡她隱晦地用鱷魚作為象徵,彷彿站在距離之外冷眼觀測,像是老祖張愛玲(還是其他誰)說的「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有些許那樣的味道。但到了《蒙馬特遺書》,她的文字更成熟但刻意保持的距離感和佻達可親的玩笑話卻愈來愈少,過度的愛憎反覆燒炙她的靈魂,讀著讀著會為她捏一把冷汗…然後她就選擇了結束生命。
 
如今說來都雲淡風清。但我依稀記得唸書時寫了一篇文章那時好傷心提及此事,太震撼了當下。我一直以為對生命、對愛情、對整個世界有著無盡反抗力氣的她,會成為某個標竿式的人物對普羅大眾揭示不傳的奧義,那不是滿足世人對女同世界的窺探慾,而是面對自己內裡的黑暗、挺身抗衡人間的不公平、甚至挖心掏肺到最底層的愛欲怨懟,這所有我統稱之為「勇敢」的神秘力量。我多麼沮喪她最後放棄了所有…
 
畢竟相對於凡夫俗子如你如我,她的生命血色斑斕如同盛放的朱槿,我們太怯懦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itar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